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党支部组织党员参加上海民办高校党员干部党史专题学习讲座

文章来源:党群工作发布时间:2021-08-26


2021716日至820日,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党支部组织全体24名教师党员参加上海民办高校党员干部党史专题学习讲座。此次学习包括5次系列讲座,主题涉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组织工作、人民城市建设、抗疫精神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支部采用集中学习第五讲和自学第一到第四讲,这两种方式。要求每位党员按时完成,做好学习记录。从教师党员们递交的学习心得中,可以看出大家收获不小。

第一讲: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丁小敏:上海师范大学党校曹鹏副校长从《条例》的修订的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条例》的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以及学习贯彻落实《条例》的路径和要求,三个方面深入解读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习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其内涵,明确认识到作为高等学校基层组织成员的职责,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建设好服务型、学习型的基层党组织,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我们在工作中需继续努力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加强对自身政治素养、思想意识和素质能力培养,严于律己,甘于奉献,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真正做好服务于全体师生的工作,为党和人民培养人才。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上,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叶冲:《条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党章为根本依据,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全面规范,是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的基本遵循。《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我的体会是,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条例》的重大意义,把学习宣传贯彻《条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做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切实推动《条例》落地见效。

许月兰:学习了上师大党校副校长曹鹏老师关于《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讲话,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使我们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学习了该条例的发展时间轴线,从1990年的颁布——2010年的修行等,条例中指出我们应当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作为教师我们是在传播知识、思想,还应承载着塑造新人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方法,既要把传授理论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又要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立德树人。

廖丹丹:在上师大党校副校长曹鹏老师的讲座中,我充分学习到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相关内容,其实为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和加强党对普通高等学校的全面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所颁布的条例。作为一名普通的专职老师,我也认识到了扎根基层的重要性,我们的基层即为课堂,如何在课程上传授基础知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更好的领悟学习,融会贯通,可以加以运用是我所要追要的基本目标。

陆嘉蓉:这一讲的学习帮助我深化了对于《条例》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最近,中共中央召开了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这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一步,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作为一名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委员,我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党的文件,而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本职,不断进步。

付晓伟:教育是立国之本,是民族的未来。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这一伟大节点,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目标,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努力奋斗。为了接续奋斗完成这一伟大目标,做好教育工作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等教育是教育事业中实现学校至社会的重要阶段,中国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期,既是努力学习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高等教育的思想引领建设工作是非常必要且重要。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党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条例》解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重要问题,《条例》引领我们在高等教育事业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条例》对于当前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保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在高等教育事业中贯彻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努力奋斗,做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张翔:通过本讲学习进一步加强了自己对立德树人的认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提及立德树人的理念,通过这一讲的学习更加理解立德树人与课程的结合,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管理启示帮助比较大。其实,教书育人一方面是教授知识和技能,形成能力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围绕价值观的教育。《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对自己作为教师而言做了行为、思想上的规范,坚定理想信念、不忘教师初心。

陆玮: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条理》是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标志性举措,亦是高校党建的重要里程碑。上海师范大学党校曹鹏副校长从《条例》修订的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条例》的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学习贯彻落实《条例》的路径和要求这三方面,做了深刻解读。《条例》的修订和实施,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担负着我们党,我们国家培养高等专业人才,繁荣和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使命。高校党建,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展现出领头羊的作用,为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党员教师,我要一如既往地坚持学习党的相关文件,牢记党的精神,不忘初心,立足本职,加强学习,增强意识,不断进步并作出表率。

孙琦:主讲人详细讲解了新《条例》发布的历史背景、具体结构和内容以及学习贯彻落实该条例的意义。新《条例》吸收了各地各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的建设经验,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基本规章。回答了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出现的新问题、新疑问,为保障实施基本管理体制,还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举措。我们应该建设学习型组织,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进一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接受新形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高等学校的校生带来光明和希望。新《条例》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南针,为高质量做好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身处高校从事的教学工作的教师,需要学深悟透、加强实践、注重创新,才能高质量的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也才能让高校党建工作充满生机与活力。

陈莹莹:2021416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此条例颁布的时间十分特殊,今年是我们党建党一百周年,同时也是我们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影响十分深远,时机很特殊,是中央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标志性举措,所以作为高校工作者认真学习《条例》迫在眉睫。通过此次学习,我明白了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作出的全面规范及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了解了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上,要做到与时俱进,从而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条例》中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新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巨大动力,面对普通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些变化,主动适应变化,大胆尝试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建设创新型党组织是基层党的建设力量之源,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培训,大力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信息化建设,用创新的精神推进基层党的组织建设,这样才能提高度、加维度,让创新成为新时代党员干部的品牌和机制。

刘小倩:通过学习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让我对工作条例掌握更加透彻,应该认真宣传,积极渲染学习《条例》的良好氛围,将《条例》精神学透彻,才能更快更好的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才能确保工作不出错。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全过程,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不仅要传播知识、思想,还应承载着塑造灵魂、生命、新人的重要任务。

李源祁:在曹鹏老师的详细解读下我了解到了《条例》修订的背景过程和重要意义,领会了《条例》的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学习了贯彻落实《条例》的路径和要求,我深深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青年既是追梦人,也是圆梦人。注重大学生意识形态的教育,形成良好的学风,是关乎政治思想教育推进成效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契机,引导学生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改进组织活动形式,以激活力、求实效为目标,在方式方法、组织形式上力求突破创新。例如,通过网络直播、网上答题等现代化手段积极构建新时代网络教育机制,用创新的精神推进学生工作的组织建设,从而达到辅导员工作的理论化、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当前的新发展阶段,要紧紧抓牢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引导学生增强信仰,培育基层组织“红色基因”任重而道远。

张雅倩:规矩意识一直是我党不断强调的重要观念,今天我通过对上师大党校副校长曹鹏老师《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系列讲话,详细讲述了条例的发展史,重点讲解了《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体系框架和具体内容。作为一名高效行政人员,同时也是学生的思想播种者,在日常的学生工作中,首先协助学生树立规矩意识,提高政治站位,学生的精神世界中种下“家国”之树;其次,不断提升自我的规矩意识,提升自我的工作能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精进自身的业务能力,在“智育”领域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最后,高效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培养人才的第一战线,国家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市场经济的涌动更需引导学生增强信仰,促使学生完成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

第二讲: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百年滨江红色记忆

李源祁:随着徐捷老师娓娓道来的讲述,我仿佛漫步于杨浦滨江-这个中国近代工业文明长廊中,滨江的每一处都储存着红色记忆,这里有人民群众用辛勤和智慧凝结成的“红色精神”,这里是工业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期间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赋予了上海建设新时代人民城市的新使命。围绕如何推动人民城市建设、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给予了重要指示。而上海这座城市也践行了以民为本,精准发力,汇聚民意的原则,谱写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城市新篇章。看到杨浦将“工业锈带”打造为“生活锈带”的光辉历程,我有很多收获,也有很深的感悟,它让我的党性得到净化,使我的思想得到升华。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要不忘初心,保持敢想、敢闯、敢干、不服输的进取精神,身体力行去实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深情嘱托。

廖丹丹:百年滨江红色记忆在上海杨浦滨江大桥街道党群服务站的徐捷老师的介绍下让我深有感触,杨浦滨江。从工业“锈”带到工业“秀”带,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下,更新了整体滨江空间,结合了遗留工业元素,变成了居民日常打卡的网红场地。将建筑空间,景观空间与红色文化有机连接,在2020学年的课程中,我也曾跟随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进行考察,雨水花园的种植,工业锈板的设计,人性化的休息空间,都是时代进步,文化传承的见证。

许晓:在第二讲的视频学习中,我不禁想起2019年,杨浦滨江改造成功,一个下午我沿滨江徒步十几公里。一路有美术馆、补给站、公共艺术、党史馆......甚至是过去不为人知的破旧老船厂,也成为了市民们争相拍照打卡的网红圣地。路上骑行的、跑步的、散步的、游玩的人络绎不绝。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滨江两岸的改造工作。我认为滨江的社区改建是上海乃至全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值得全国学习。人民城市,理应从人民生活和时代文化出发,滨江的建设人民至上,一切从人民的实践出发。一路滨江,积淀的是城市去陈出新的新风貌、是新时代的家国情怀、是现代建设的新风向!

陆嘉蓉:2020年暑假我曾经和学生一起去实地考察过杨浦滨江,当时我对于“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这次,徐捷老师的讲课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这个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徐老师对于杨浦滨江地区历史发展过程的生动讲述,让我从中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一个缩影,一个动人的故事。最近,中央召开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赋予,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对于我一个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人来说,是很震撼的,深化了我对于共同富裕内涵的理解。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本职,做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这个问题是值得我思考的。

叶冲:黄浦江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见证了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人奋斗的故事。杨浦滨江沿线充分利用典型历史建筑和历史印记,打造了四座风格各异党建服务站。从展现赴法红色故事的“秦皇岛码头站”、提供休闲体验服务的“船厂码头跑者驿站”、宣传绿色生活的“雨水花园”、承载杨浦工运红色精神的“大桥人人屋党建服务站”,到科技感与服务性兼具的“旗舰站”。我的体会是,在学生中宣传百年滨江的红色记忆,鼓励他们和革命先辈隔空对话,与时代记忆共叙文化传承,在黄浦江畔体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丁小敏: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杨浦区滨江公共空间考察,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近两年,上海聚焦滨江公共空间建设,将生产性、封闭型岸线,转变为生活性、开放型的生态景观岸线。为了体验这一华丽转身给城市风貌和市民生活带来的生动变化。202083日下午我和陆嘉蓉老师带队,艺术与传媒学院团学骨干几位学生来到杨浦滨江秦皇岛路至定海路段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分别采访了路人和清洁工,陆老师撰写了新闻稿刊登在学校官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生活激发了青年人对城市的热爱,更激励学生将青春贡献给建设中的城市。杨浦滨江改造工程是最好的教材,它不仅为百姓改善了生活环境,为城市增添了美丽风景,还带动了周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同时实现了多方面的共赢。

刘小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考察上海不断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这为上海新时期的城市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确立之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上外贤达学院一名辅导员,我们应该把“四史”学习教育与贯彻落实十一届市委九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充分利用上海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引导每位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建设好这座城市需要我们同城市人民密切结合起来,需要我们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与人民群众紧紧相依。

第三讲:伟大的抗疫精神——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援鄂侧记

许月兰:学了岳阳医院王振伟主任介绍了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作为第四批中医药医疗队出征武汉的整个经历,从2.15集结到3.29关仓,介绍了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中医治疗的方法: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提升自身抗病能力;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免外界环境侵袭等,其中岳阳医院王主任在武汉抗役一线时自制“金氏清疏颗粒”获得许可,上海中医医疗队利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作出的贡献,也体现了上海速度,上海水平。医生们舍“小家”为“大家”,以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坚守在抗疫一线,帮助病人战胜了病魔,最终取得了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孙琦: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逆行出征,直奔疫情的“风暴眼”。从队伍组建到出发,不到10小时。国家中医医疗队秉承自己职业的操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样一个战场,不畏艰险、守土尽责。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无形之敌,宣示着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誓言。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张雅倩: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援鄂抗疫中医医疗队逆行出征,直奔疫情的“风暴眼”。从队伍组建到出发,不到10小时。国家中医医疗队秉承自己职业的操守,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样一个战场,不畏艰险、守土尽责。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无形之敌,宣示着以生命赴使命、用大爱护众生的誓言。中国人民在抗疫斗争中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抗疫斗争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陈莹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的开头不再平静。从入选上海市级医疗救治中医专家团队,到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再到踏上专机驰援武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王振伟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始终冲锋在前。1月下旬,王振伟凭着扎实的中医功底,作为首批新冠肺炎上海市医疗救治中医专家组成员,进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要负责开展中药介入新冠肺炎患者治疗,通过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帮助患者康复。医疗组在王振伟的带领下通力合作,以国家诊疗方案为“总舵”,为患者们辨证施治,确定了“一人一方”的诊疗方案,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把针灸、功法、穴位敷贴、中药香薰等外治法综合运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中。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进到病房,带领病区轻症和恢复期患者练习“六字诀”功法。这套功法具有调息、调形、调神的作用,做完这套功法后,患者们往往身体温暖,呼吸顺畅,焦虑、抑郁情绪也大幅改善。医者仁心,听完王医生的讲座,向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正是有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学校生活学习的复工,作为高校工作者,也将把这股抗疫精神传递给同学们。

何凤怀: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14亿国人共同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战“疫”,病毒来势之凶、扩散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面对疫情肆虐猖獗,有一群人舍弃了“小家”的团圆,奔波在抗“疫”一线守护着“大家”的安危。他们展现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等伟大抗疫精神更值得弘扬和发展。在2021年暑假,疫情悠悠反复的趋势,虽然接种疫苗,但仍不能完全杜绝危险,我们能够做的就是服从国家政策安排,尽量

乱跑,配合防疫人员工作,努力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张翔:2020年初武汉爆发新冠疫情,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援鄂不仅仅是一面旗帜更是值得当代青年学习的珍贵素材。视频中王振伟同志着重讲述了他们在湖北与疫情战斗的事迹印象深刻,鲜活的生命案例与援鄂医疗队执着无畏的勇气,让人感动、钦佩。这种国家有难之时挺身而出的精神感染了我。医疗队非常专业的技术、手法也侧面给自己一个提醒:努力扎实自己的专业能力。特别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更要把这种扎实的专业能力贡献给国家,做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贡献。

付晓伟:在聆听了岳阳医院的王振伟主任医师所讲述的上海国家中医医疗队员在援鄂期间的案例,队员们在与疫情战斗的过程中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坚决打赢疫情保卫战的伟大抗疫精神。正如8.19中国医师节中,习近平总书记为医务工作者点赞,称赞医务工作者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牢记重托,义无反顾冲上第一线,夜以继日、甘于奉献,全力以赴护佑生命、救死扶伤,为当前全国疫情形势总体趋稳可控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当既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让伟大抗疫精神激励着我们所有人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奋斗;同时也要深刻领悟到医务工作者在抗疫面前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发挥尊医重道的优良传统,让医务工作者们可以更好的投入到疫情保卫战中。

第四讲: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张雅倩:速继明老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金钥匙的理解:第一,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第二,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第三,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这三方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国家情怀和世界情怀,集中反映了当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的立场。“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推动国家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向性选择。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之梦、国家之梦、民族之梦,更是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起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之梦。

许月兰:学习华师大速继明老师的讲课,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出自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主要提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国家情怀和世界情怀,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在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既是对自己负责,也为世界作出了贡献。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实现梦想,实现共同繁荣。

孙琦:主讲人在本讲内容中诠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的内涵,即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和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三个方面详细解读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共同理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很多特点和特征,但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

叶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充满着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展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这一思想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彰显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彰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这一思想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擘画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蓝图,高扬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这一思想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饱含对人类发展重大问题的睿智思考和独特创见,洞察时代风云,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潮流,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作出了重要贡献。我的体会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相统一,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展现出力量。

陆嘉蓉:速继明老师的这一课,帮助我更为深入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们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人民立场是党不断取得成功的法宝,也是党对人民的承诺。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唯有对党忠诚,老老实实践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时时刻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

何凤怀:习近平指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这一重要论断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国家情怀和世界情怀,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在现实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努力将人民放在第一位,不仅是中国人民,也站在全人类角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维护人类共同的利益和共同价值。中国一心一意办好自己的事情,推动国家发展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世界作贡献。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也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同世界人民的梦息息相通。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也注意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念融入到工作中去,努力营造民主、自由、轻松的班级氛围,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付晓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速继明老师从坚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幸福的初心,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担当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谋大同的责任等三个方面讲解价值追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金钥匙。我们必须全面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奋力开拓,立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第五讲: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

丁小敏:从头至尾聆听陆建非书记《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专题讲座,陆书记讲到:“民族危亡则大学艰难,国运昌盛则大学兴旺。北大创立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意味着中国封建王朝的自我改革运动不可行。需寻找新学之路;复旦创建于1905年,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宣告废除,中国教育乃至中国文化开始了新旧分野;清华诞生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中国由此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代。这些承担,彰显了大学的责任,也使大学拥有了振兴民族的使命,这样的使命感给大学以灵魂,给青年以动力。”还谈到:“中国大学的精神-拥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报国情操,自觉担当社会责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认同,并表现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作为我们从事学生工作的党务工作者来说,大学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引导学生有正确的理想信念,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我们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者,是学生'正心、修身'的引领着。随着艺传学院学生数的增加,工作难度会更高,我们要不断努力,‘把活干好’。培养学生们能真正担负起“强国有我”的重任。

叶冲:学习了《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我认为,1)要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2)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要做劳动人民普通一员,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和人民群众一律平等,不谋私利,不搞特权,要符合以上条件,至少必须在思想上,生活上,组织上,作风上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觉履行党章规定的各项义务,行使党的各项权利,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而且通过这次学习,我发现自己还有许多缺点和不足,我决心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力争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陆嘉蓉:学习了《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我认识到,新时代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民办高校要有新的高质量的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办成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就当前的情况来说,我认为要着力建设一种与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守正创新,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根植于日常实际工作的点滴积累。因此,作为一名辅导员,我认为将解决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与思想问题结合起来,是最为重要的途径。我将继续探索,不断努力。

李源祁:学习了《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我体会到了,校园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师生的思想品德的水平,推动学校的文化内涵。而迎着新时代的浪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像一面旗帜引领着校园的精神生活,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无小事,细节决定成败,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我要从小事做起,注重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昂扬的精神面貌,我将从严要求自己,为良好校园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孙琦: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在观看了讲座内容后,本人认识到新时期、新时代下,大学教育的新使命与新目标都需要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而课程思政核心是要以价值观为引领,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统一的问题。通过讲座内容的学习,本人也了解到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训练,使学生掌握参与社会生产的能力,能够在社会分工大环境下具备某些职业的从业能力。而思政教育本质上是要帮助学生明是非、辨真伪,其核心是价值观的塑造,使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并积极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作为一名新闻专业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刻理解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瞭望塔,承担着发现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舆论关注、助力达成社会共识、塑造社会价值观的使命。帮助学生们成为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武装头脑的新一代社会主义新闻人。

许月兰:学习了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陆教授关于《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讲座,认识了大学之道,何为大学?及“十四五”期间的大学建设新思想、新目标等,认识到作为每个大学都有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特色,我们上外贤达学院也是一样,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自己的特色,形成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努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理想和道德的校园精神:如严谨的治学态度、蓬勃的创作力、民主和谐的校风和班风等。我们作为教师要始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与时俱进、超越自我,进行健康的、有活力的、生动的校园建设,如利用假期进行充电等;平常多开展各种校园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性教学改革,师生进行多样化的沟通,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育人环境等。让学生不断完善品格、施展才华,形成优良的、积极向上的品质,促进全面发展,创建和谐校园环境。

张翔:昨天学习了关于上师大天华学院书记的讲话,深刻认识到学校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当下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德育为本、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新的教学思想,昨天陆建非教授的讲话从大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给我一种新的学习思路。总结自身,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立德树人方面都要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为指导原则,并不断融入到课程思政为核心的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的同时以自身为表率,铸牢思想底线、用新思想为教育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张嘉瑜: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在观看了讲座之后,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实现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一体化推进。我们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将课程建设作为主战场,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将“弘扬中华文化”“红色文化”等育人理念置于课程内容要求之首,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同时,从学生角度出发,我们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生动又不失思政教育的目标。作为数媒专业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数媒影像制作传播相关工作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要以中华优秀文化、红色文化、正能量价值观为引导,制作出有高度教育意义和美学意义的优秀作品。

袁慧芳: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作为一位辅导员,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辅导员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即使了解并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努力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作为大学思政课老师,要讲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自觉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亮起引路明灯。

许晓: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作为一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师,应结合当下精神文化发展需求,在课程实践中,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校园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未来课堂中的作品创作,我将更多引入校园文化设计主题,通过鼓励式教育和创造性的比赛、实践等,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正能量的种子,在贤达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快乐学习、茁壮成长。同时,为人师表,本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将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担起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

陈莹莹: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做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线工作者,承载着“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应该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增强做为学生工作者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做新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实践行者。同时,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用高昂的工作热情、高尚的人格魅力、高超的育人本领、高度的责任意识,不断砥砺四种品格。筑牢学生信仰之基,补足学生精神之钙,把稳学生思想之舵,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把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力量。

廖丹丹: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历史性变革”、“极不平凡的五年”分量非常重,但恰如其分,所以正是在这飞跃的新时代里,我们再次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我们要创造新的大学精神,校园文化,让其包容度,开放度,衍生度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作为新时代下的一名教师,我们更要身体力行,带领学生在创新型,发展型,应用型的新大学发展方向前行。

刘小倩: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心得: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体系,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应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创造良好的大学氛围,建设良好班风,良好校风。传达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邓筱小: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理应肩负起培养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也应当主动肩负起向学生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担,进而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构建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同时注重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徐曌: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心得: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又是终极归宿。发展新时代社会生产力,其中一项根本任务是提高当代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劳动者的责任心,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奉献精神。作为文化教育的主战场,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吸收各种思想观念、兼容并包。优秀的高校校园文化能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特别是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能起到课堂起不到的作用。这样,高等院校就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为社会输出专业技能扎实、思想道德高尚的高素质劳动者。也能促使高等院校发展建设的主体——不同教育背景和不同社会经历的广大教职工凝心聚力,激发集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以主人翁的姿态爱校护校,自觉地为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张翔:学习了关于上师大天华学院书记的讲话,深刻认识到学校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当下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德育为本、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等新的教学思想,昨天陆建非教授的讲话从大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给我一种新的学习思路。总结自身,不论在教学还是在立德树人方面都要时刻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思想为指导原则,并不断融入到课程思政为核心的课程实践中,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学科素养的同时以自身为表率,铸牢思想底线、用新思想为教育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杨岱:学习了《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我认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把学校的精神文化与校园环境融为一体,以全方位方式为学校创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形象的塑造不仅是创意设计和环境美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校文化和校园形象设计的教育属性,采用多元化的艺术形象表达,表达校园的人文关怀。作为一名教师,要严于律己,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意识自觉地在日常管理、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

付晓伟: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大学理想,大学精神的重建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优化育人环境,立足学生实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作为辅导员的我们。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我们必须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地为学生做好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到“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辅导员,我们必须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都提供空间和平台,为学生的成长成材,指明道路和方向。

陆玮: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我认识了大学之道与为师之道的本质,尤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始终蕴含在中华文化内涵之中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明德”、“亲民”、“至善”是对大学精神的要求,亦是对高校教师的根本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如何贯彻执行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如何将思政建设融入课程之中,是大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执行的目标。开发能触动学生心灵的课程教育,善于倾听学生的诉求与想法,在教学相长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聂莎: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想。让我认识到学校这个特殊场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校园文化正是以它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思想教育寓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境之中。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正是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所施加给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感染、熏陶而实现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环境育人的功能才会得到真正加强,学生才能真正健康的发展。

任立卓: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在各方面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政治信念和理论水平上能保持领先地位。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和崇高远大的理想抱负,时时处处用言传身教来影响周围的同志一起进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肯钻研,肯下功夫,肯花力气,努力做到业务精、专业强,在实践中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争做教师、学生的表率,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成为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示范者。

杨秀茉: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我感受深刻。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大学文化体系的地位和层次不同。其中大学精神是核心和领导地位;而校园文化建设是具体工作的体现。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精神必须注重大学精神的培育,同时要确立大学精神的重要地位,作为大学的教育者、教学管理者更应践行大学文化精神和校园文化建设,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自己不平凡的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作为贤达人要始终牢记“贤者惟德 达者善事”八字贤达校训。

白立新: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我受益匪浅,报告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大学之道与为师之道的本质。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大学精神”的本质特征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会关怀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精神始终蕴含在中华文化内涵之中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在高校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我们是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践行 “明德”、“亲民”、“至善”等为基点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的引领下,努力在平凡岗位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在服务师生方面做到有爱心、有耐心,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

何凤怀: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让我深刻体会到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由大学成员共同创造、传承而形成的精神理念,是大学的灵魂和本质所在。上外贤达学院始终秉承“贤者唯德,达者善事”这一校训,教导同学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不忘思想品德的熏陶。作为一名辅导员,身上更肩负引导学生思想发展的责任。因此,我在工作期间,也会注意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做好学生的表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实现人生理想。

王钰倩:学习《新时代视域下的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感悟:我们是新时代下的人民教师,担当着新时代的育人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要树立更高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务实求真,敬业肯干,将职业理想融入工作的点滴之中,不仅教授课堂专业知识,还应当从细节中言传身教,影响带动学生树立崇高情怀和远大志向,秉承新时代大学精神,共同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为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

张雅倩:新时代视域下对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提出具体要求。高等院校校园建设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当代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建设工作,培养其为国家建设奉献的精神。高校的思想文化建设是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坚实后盾。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训练,需要兼容并包各种思想,又需要有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核心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生思想进步的指明灯,亦是大学生涯树立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